碧水人家好风光 城市创建每天不一样——书院街道创建纪实(三)

2023-07-25 09:33  

锦绣社区:“五社联动”织“锦绣” 文明实践聚合力

东邻风景如画的后湖公园,北至孝感的最高学府——孝感学院的博雅苑,成立仅10年的锦绣社区,辖区内住宅密集、商业门店林立,这样一个典型的新社区,如何在“方寸”之间,创新基层社会治理,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呢!

锦绣社区探索“五社联动”工作模式,积极回应居民的服务需求,充分发挥辖区社会资源,调动社会自治组织、社会爱心企业、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社区基层治理联动机制,形成了“多方参与、共治共建共享”的社区治理格局,对“一纵六横”的锦绣路刷黑补损,更换地下管网,增设电动车充电车棚,着力解决老百姓“急、难、盼”的事情,发动群众对身边事共谋共管共评,推动社区人居环境、公共空间、精神文明、城市治理共同提升。

为把党建治理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,锦绣社区不断拓展工作领域,在每年的传统节日里开展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各类文明实践活动。炎热盛夏,联合“积善之家”志愿者协会,链接社会资源,启动“爱心冰柜”,为环卫工人、快递、外卖人员等提供免费矿泉水和纳凉点。“我扫这条街已经9年了,每次扫到这里,口渴了就过来拿水喝。”

下午四点,炙热的骄阳渐渐偏西,环卫工人陈大爷和两名同事,走近锦绣社区的“爱心冰柜,熟练地打开冰柜,各取一瓶矿泉水,打开瓶盖,仰头喝起来。对她们而言,一瓶清凉的矿泉水,不仅是爱心企业对他们的关爱,更体现着这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。

今年四月,社区创新工作思路,将闲置核酸亭改造成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”,吸引众多居民志愿者参与,他们自愿排队值班,在窗口为过往行人提供问路咨询、手机充电、急救药箱、爱心雨伞等志愿服务。“能帮助过往行人解决一点小问题,我们也蛮有成就感的。”志愿者李爱华说,自愿值守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”的一共有十多人,每次一人值守半天,社区的志愿者总共有200多人。“看到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,大家心里高兴,都自发地形成一支有规模的志愿服务队,愿意为城市创建发挥余热,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。”

永新社区:夕阳生活“幸福”多  嘉园小区有“佳景” 

曾荣获 “全国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联络工作示范站”的永新社区,如何在城市创建中做到创建为民、创建惠民?

永新社区结合社区民情民意,探索出自己的“永新之路”,“市区两级的廉租房都在我们社区,相比之下,永新社区的老人、特殊群体更为集中。”永新社区书记介绍,为切实解决独居空巢“吃饭难”的问题,书院街道、永新社区联合市义工联、爱心企业等社会资源,充分运用“共同缔造”理念,积极探索多方助力机制,共同打造了社区的“幸福食堂”。

永新社区的“幸福食堂”(城市客厅)作为永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延伸综合服务平台,不单只是居民平价就餐的“社区微客厅”,同时结合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整合优化社区各类志愿服务资源,成为了辖区居民开展各类活动、休闲阅读、文化沙龙、健康体检等多功能一条的活动空间,在家门口着力为老年人打造了老有所养、乐享共融的“幸福”家园。

“下午睡午觉起来,到楼下(社区‘微客厅’)看场电影,做个推拿,再到食堂吃晚饭,我们的日子好过得很。”家住楼上的独居老人,73岁的梅大娘笑着说,“社区为老年人的生活考虑得‘蛮周到’,子女在外地也放心得很。”   

西城嘉园北区主要以廉租房为主,为更好地改善小区居住环境,社区在改造过程中积极征求广大居民的整改意见,主动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,共商共议在哪新建晾晒区域、怎么拆除违建,哪里的破损地面需要修补,如何清理积存垃圾等事关居民生活出行的小事。同时,在背街小巷上做细活,以“绣花”功夫让小区环境“焕新颜”。

“‘口袋公园’建好了,是大家共同活动的空间,维护它的干净整洁,我们每个人也有责任。”在社区南侧200米处的航空路“口袋公园”,一名志愿者正弯腰将树木修剪的枯枝放进旁边的垃圾桶。夕阳的余晖中,鲜红的志愿马甲与碧绿的草坪,多彩的紫薇花相映成景。

一座城,一条河,一条路,一段记忆,见证着城市的成长、时代的发展与变迁,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也展现了城市创建“真心办实事,诚意惠民生”的初心和使命,让生活在其中的你我,在感受着周围环境变化的,也激发了每个人参与城市文明创建的热情和责任。

通讯员:冯欢 高巧燕

来源:孝南区融媒体中心

一审:李杉杉     二审:刘立     三审:黄桂红
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