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同缔造一面旗——孝南区西河镇大黄湾美丽乡村财政资金“零”投入探访

2023-06-26 09:34   陆新刚 杨裕光 李玉荣

仲夏时节,伴随热情的阳光,笔者在孝南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的带领下,出西河镇区沿西环线一路而行,大约3公里车程,蓝天白云之下,美丽如画的红林新村大黄湾便跃入眼帘。

大黄湾村口一角

很难想象,一个曾经房屋斑驳、草木杂生、破旧落后的小村落,在财政资金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,仅仅1年多时间,就脱胎换骨,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示范湾。带着不解,笔者走进大黄湾,看实景,问干部,访百姓,探访给人启迪的点点滴滴。

村民热情为什么这么高?遵从群众的意愿

进入湾口,但见一棵清香宜人的老槐树,伸出高大繁茂的树枝,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。行走湾间,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民俗墙画,一棵棵修剪整齐的景观树木,一圃圃相得益彰的农家菜园,满眼是路畅、村洁、景美的原生态山水田园画,给人一种清风拂面、赏心悦目的感觉。

西河镇党政领导在大黄湾调研

“大黄湾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,只是我们的一种有益尝试,目前来看,成效明显。”随行的西河镇党委书记介绍,区委统战部组织社会各界贤达视察美丽乡村建设时,有政协委员建言,共同缔造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,否则不可长久。西河镇认为这项建议非常合理,决定探索一条党建引领、乡贤助力、村民为主的振兴路径。通过前期摸排和征求意见,大黄湾被作为试点。

大黄湾有68户285人,其中党员4人。这里曾经交通不便,村民多受出行困扰。2年前,镇党委经过多方努力,将西环线改造成高等级的景观路,村民不仅出行方便了,精神状态也大大提升,切实享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。

大黄湾有一位乡贤叫黄俊平,早年在外做苗木生意,随着事业的发展,他回乡创业,多年前在本村流转抛荒土地285亩,注册成立孝感市山夫园林有限责任公司,开展苗木种植。在带领本湾村民销售苗木,看到外地不少村庄建设得美丽异常时,他们羡慕之余,也时常感叹,什么时候自己破败的村庄,也能变得那般漂亮。

理事会跟村民代表座谈

去年上半年,当镇党委将大黄湾作为试点的设想跟村民沟通时,引起了大家强烈共鸣。村“两委”趁热打铁,带领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,组织村民召开院子会议,选举出由黄俊平任理事长的8人理事会,推进美丽乡村建设。理事会走进每一户群众家里,协商总体原则、具体办法,最后形成决定:不搞高大上、只求实打实;花小钱、办大事。

和风细雨,润物无声,大黄湾美丽乡村建设,在一片平静中徐徐拉开序幕。

环境变化为什么这么大?争取群众的支持

美丽乡村建设有两个重要环节,一是拆除,二是新建。哪个地方该拆除,哪些场地该平整,哪儿该建成什么样,村“两委”把决策权交给村民,整治方案由大伙商议,各种事项由理事会拍板,大大促进了工作进度。

拆除破旧房屋

理事会参考外地先进经验,在镇规划办公室的指导下,协商出初步建设方案,经村民代表批准,向村“两委”、镇政府、区乡村振兴局报备后,最后形成集体决定:

破旧房屋拆除,不论面积大小,一律不给予补偿;

所有物件拆除后留下的宅基地,权限仍属原村民。如果村里需要建道路或景观场所,就移交给集体,否则户主在按规划的前提下自已使用;

房前屋后树木种植、庭院建设、家庭菜圃统一规划;

家禽家畜只能圈养,不得散放……

“我还以为出了什么事,打个电话就行了,何必专程跑一趟!”村民黄云桥有一栋120平方米的房屋,正在规划的湾文化广场中间,需要拆除。其它破旧偏屋拆除,村民支持,这个正房拆除,老黄会不会答应?黄云桥住在孝感城区,村“两委”和理事会担心到家里做工作会吃“闭门羹”,便将他邀出来面谈,不料他一口应承,只是提出如果将来自己回老家建房子时,该怎么办。村“两委”和理事会商议后现场答复,到时如果建房,就给他调整宅基地,并帮忙申办相关手续。

村民投工参与建设

大黄湾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,拆除破旧房屋10家20间300多平方米、旱厕20多个,清理垃圾及废弃物30余吨,铲除杂草树木80多平方米。先后完成路面铺设、苗木移栽、油漆绘画等工作,建成了村民小公园、小广场等,面貌焕然一新。曾经“老态龙钟、满脸污垢”的大黄湾,像一个梳妆打扮的美丽新娘,亭亭玉立地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
“以前垃圾成堆,苍蝇成群,蚊子一抓一大把。”看到眼前的变化,喜不自胜的村民黄卓平调侃说,“雨污分流了,环境变美了,心情变好了,每餐都要多吃一碗饭。”

为让大黄湾更加风姿绰约、光彩照人,孝南区乡村振兴局邀请湖北省乡村建设专家及高校教师前来指导。专家小组充分征求镇、村、户意见,拟定部分节点建设方案,围绕传统民居环境整治、围墙庭院微景观、公共活动场所、村湾历史馆、休闲采摘产业、农家风情民宿等,与村民共谋、共商、共建,引导村民持续共同缔造美好生活。

资金投入为什么这么少?激发群众的潜能

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钱,一方面上级没有项目资金投入,另一方面工程建设要搞,如何在尽量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的基础上,开展好共同缔造?

“群众的力量是应有尽有的,百姓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。”红林新村党支部书记李凡说,只要把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了,什么问题都能解决,所有难题都可克服。

村民捐献老物件

大黄湾创造性地提出了“三才(材、财)”办法,即人尽其才、就地取材、以工代财。

对于拆除破旧房屋、垃圾清运、路面铺设、苗木移栽、油漆绘画等人工投入,做到人尽其才,全部由村民义务投工投劳,不花一分钱。

对于建设用的材料,充分利用好破旧房屋拆除后废弃的旧砖、旧瓦、旧木料等。对景观用的物品,发动村民主动捐献家中留存的瓦罐、簸箕、石磨缸等老物件,做到就地取材。

对于建设用的水泥、钢材等必需品,由孝感市山夫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先行垫付资金,理事会按户统一测算确定劳工数,农户建设中投工数不够的到基地打工,工时折算抵扣老板垫付的资金,实施以工代财。对于人员不在家的农户,约定春节等空闲时段回来时,再到基地打工。

村委会积极帮助大黄湾美丽乡村工程。山夫园林公司租赁村民及村集体抛荒土地,村每年有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,村“两委”经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后,决定免除公司5年流转及管理费,作为建设资金。大黄湾的8口池塘,村级对外的承包费,用于本湾改造。

外地前来参观学习

与此同时,乡贤们也主动投身到“共同缔造”中来:作为园林公司董事长,黄俊平捐赠所需苗木;个体户黄凯贡献出挖掘机,连机带油,义务清理池塘、开挖沟渠;还有农户有小型运输机械的,免费提供使用……

“初步测算,湾里建设购买的河砂、水泥等必需品,直接资金投入仅50多万元。”黄俊平说,所有开销和支出,全部接受村民监督,真正做到了聚人心、花小钱、办大事。

“对于所有像大黄湾这样,村民积极参与共同缔造美丽乡村的行动,我们都将给予支持!”西河镇镇长说,在共同缔造中,政府不会袖手旁观,尽管财力有限,但会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来进行鼓励。

“他们的做法可借鉴,可复制,可持续。”孝南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说,他们已经在全区推广大黄湾村民为主导的经验,为各地乡村振兴和共同缔造工作深入开展提供范本。

通讯员:陆新刚  杨裕光 李玉荣

来源:孝南区融媒体中心

一审:李杉杉     二审:刘立     三审:黄桂红

相关阅读